前沿讲坛第45讲 | 龚艳教授主讲“救赎、道德、信仰——基耶斯洛夫斯基与他的影像世界”

无

Body

        2022年11月1日晚,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龚艳教授做客文珠“前沿讲坛”,藉由“道德、信仰与宿命”等主题为路径,试图一窥法籍波兰裔的作者型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1941-1996)光影镜头下的电影观。讲座由中文系(珠海)副教授杨蓥莹主持,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龚艳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生平、创作分期及其对政治、宗教和伦理等形而上议题的基本态度。在宗教背景、欧洲现代化演进与波兰剧变的多重境遇交叠下,其电影创作主要围绕“杀人、爱、孤独和神”等核心命题,精于运用当下化、日常化的电影语言叙写宏大话题,并在后期走向抽象化。龚艳教授将其创作史分为纪录片时期(准备时期)、过渡期和故事片时期。此外,基耶斯洛夫斯基一方面希图以迂回平滑的方式表达政治,另一面又基于宗教影响崇敬宿命感。故而他的作品往往聚焦于偶然性与必然性/宿命性与或然性两极之间的冲突,并试图从偶然与必然的罅隙中寻觅救赎与出路。

        随后,龚艳教授自影像出发,就基耶斯洛夫斯基各阶段代表作进行具体介绍和分析。其中,基耶斯洛夫斯基纪录片时期的作品主要对城市空间、城市人群的生活状态进行仿社会学观察,代表作有《洛兹小城》(Z miasta Lodzi ,1968)和《初恋》(Pierwsza milosc,1974)。后者以平实笔法记录人生重大抉择却不乏强烈戏剧冲突,力在借用身份转换、代际关系和性别议题等表现人生状况。作为过渡期作品的《机遇之歌》(Przypadek ,1987)则大胆并置政治与个体生命,传递出偶在的个体命运无法依托政治或宗教获得救赎之消极观念。

 
        而迄《杀人短片》(Krótki film o zabijaniu, 1988)始,基耶斯洛夫斯基正式步入自觉的故事片创作阶段。该阶段的创作依然浸淫于救赎、宿命、宗教和存在等形而上题旨,模糊主客观视点的拍摄手法颇有亮点——暗示着参与、观察此在但超越此在的另一种存在。《杀人短片》(Krótki film o zabijaniu ,1988)中杀人者、被杀者和貌似的审判者被并置,共同建构起一套齐整的宏大体系。其精妙的影视语言又将现代人无处安放的无解处境推向高潮:宗教/公权力均无法对人作出救赎/审判。同年的力作《爱情短片》(Krótki film o milosci ,1988)则赤裸地展示了他认知之下的爱情真相:爱情关乎欲望,而欲望极大程度有关自我满足,故而一旦作为客体的欲望与自我发生交集便意味着爱情的不可得。次年的《十诫》(Dekalog ,1989)也举重若轻地点出宗教与科技这双世纪性矛盾的纠葛。而《两生花》(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1991)的出现又进一步延宕了宗教命题,基耶斯洛夫斯基显然并未囿于此在的宗教造物主,而着眼于更高层次的、非神的神秘存在。《蓝白红三部曲》(Trois couleurs,1993-1994)的问世宣告法国正式成为他创作中完全的主题。当中,《蓝白红三部曲之蓝》(Trois couleurs: Bleu ,1993)极力描摹超越存在的生者之痛苦,并以宗教方式审视人的有限性。

        正如刘小枫所言,基耶斯洛夫斯基将大理念汇作“具体的社会秩序中的个体私生活事件”,不乏情怀地担荷起超逾政治性的,对人生、宿命和伦理等的关照。故而龚艳教授以“呈现人生的惨烈与碎片,而后悲悯”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创作生涯作结,道尽其绝望与冷峻背后的克制与悲悯。

        最后,龚艳教授与线上线下的师生就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话语中的历史政治和“道德焦虑”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交流。本次前沿讲坛在欢快气氛与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